2007/07/30

廣東魚類蘊藏量下降 為本港帶來惡耗 (2007年7月25日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新聞稿)

Information Times 昨日( 2007 年 7 月 24 日 )所載的一項報告指出,廣東省的漁業高級官員警告,珠江河口過度開發問題,將使有關地區成為海洋沙漠,魚類品種的數目由 1970 年代的 200 種下跌至目前的 50 種。有關官員指出,海洋健康將面臨嚴重破壞。問題的主因相信是在有關地區進行的大量填海工程,當中涉及 63 個項目, 10,000 公頃土地,導致廣東 75% 的紅樹林被毀,而紅樹林則是已知的重要魚類育苗場地。科學家認為除了填海工程外、污染和過度捕魚都是漁業資源崩潰的原因。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環境保護幹事鄺力存博士表示,廣東魚類蘊藏量崩潰將增加香港生態系統崩潰的機會。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頂尖的漁業科學家所作的研究已顯示,香港水域絕對有機會出現這等崩潰情況。鄺力存博士續道:「最令人擔憂的是,我們仍未知道香港水域內的魚苗源自哪裡。由於魚苗可在開闊的海洋漂流數個星期至數個月不等,所以我們頗為肯定牠們來自香港以外的地方。廣東水域包圍香港水域,如果它們的漁業資源崩潰,我們相信會直接影響香港,並對我們已嚴重衰竭的水域造成致命的打擊。」

香港其實可推行一系列措施以防止漁業資源崩潰,當中包括規劃漁業資源保護區,令魚類數量得以恢復,而在魚類數增加後,魚類亦會到保護區以外的水域進行繁殖。另外,亦可在香港其他水域實施可持續漁業管理。但要成功推行以上措施,我們仍需走一段很漫長的路。鄺力存博士表示:「諷刺的是香港政府無疑已十分滿意自己現時就保護香港水域和捕魚業所作出的努力。」九年前,政府聘用的顧問向有關當局建議立即採取行動,以解決過度捕魚的問題,但時至今日,可持續漁業管理仍然進度緩慢。鄺力存博士指出:「香港是東南亞唯一一個無需牌照便可進行商業捕魚活動的自治地區。缺乏這個基本的措施,政府根本無法控制本港水域內的漁船數目。但令人驚訝的是,有關當局仍然在考慮是否需要制定發牌制度,實在是浪費時間。近期(包括本會)的研究均總結,我們的海岸公園並未能有效讓魚類蘊藏量恢復,很可能是由於政府仍然允許持有許可證的人士在海岸公園內進行商業捕魚活動。」

珠江河口漁業資源崩潰已嚴重影響香港西面水域的漁業資源。對於許多沿岸魚類品種和黃唇魚而言,河口是重要的孕育場地。黃唇魚屬石首魚科,可長至 2 米 ,以往都是一大群地進行產卵,但現在已差不多屬絕種品種,並已被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綠》中的「極度瀕危」物種類別。

填海工程繼續破壞香港西面水域的重要生境,而一些政府部門仍然依賴填海以解決土地問題。鄺力存博士總結:「問題的癥結是,雖有多個政府部門合力管理我們奇妙的海洋,和保護當中超過 1,000 個魚類品種,但當中並無一個部門真正關注本港水域的健康。在過去 12 年中,西面水域已有 1,700 公頃的面積被填為陸地,而有關當局亦計劃進行興建港珠澳大橋、十號貨櫃碼頭和擴建機場跑道等大型項目。在應付發展需要的同時,政府並無有效地推出保育措施作出平衡。例如建議在大鴉洲興建的液化天然氣接收站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政府認為海水抽取系統每年破壞數以億計的魚苗的提議為可以接受。漁業資源已經非常脆弱,而香港境內和廣東省附近的海洋生態系統亦接近崩潰,再在其身上加諸額外壓力,只會破壞我們豐富的海洋資源。香港附近的海洋是我們寶貴的資產,可惜政府卻沒有好好珍惜它們。」


資料來源 -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新聞稿

沒有留言: